李学亮:用绿水青山书写党员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09-14 16:35:3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开荒种树,栽下满山生命的希望;扎根大山,种下绿色中国的梦想。退休不褪色,他用绿水青山写就最亮丽的军功章。两鬓霜华,风吹尘沙,这里没有惊心动魄和叱咤风云,但平淡中矗立的党建旌旗迎风招展。

  李学亮,1962年参加工作,如今80岁高龄的他已入党55年,同党一起走过了人生的大半。退休前,李学亮任职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北京市分公司,曾担任西城区支公司经理、分公司机关党委副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党的百年华诞,他送上一份18页手写“答卷”

  前段时间,已经80岁高龄的李学亮在建党百年之际向党递交了一份特殊的答卷:一份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一名共产党员的汇报》的手写心得,整整齐齐的18页手写文字。

  “今年我80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向党汇报,交上一份诚实的答卷。”李学亮说。

  在这份手写汇报材料中,李学亮再次回忆了自己过去38年工作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并怀揣着一名党员的赤诚之心讲述了自己对党这100年来的个人所知和感悟。这里面,有对党的历史经验总结、有对严惩腐败的高度认同和更高期待、有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建议、有对自己工作经历的总结、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检视与约束。

  始终严以律己,李学亮为自己“约法三章”:第一,要政治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第二,要保证经济清廉;第三,要作风正派。在汇报文字中,李学亮回忆,自己在经济方面一生清白,仅有一次吃了农户一个梨、几颗枣没有给钱,这让他如鲠在喉,随后就在单位做了自我检讨。“除此之外,我一生未占国家和他人一分钱、一件物品”。

  他放弃颐养天年,回乡垦荒种树

  十多年前,作为中国人寿寿险北京市分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本该颐养天年的李学亮,做出一个让周围人惊讶的决定:扎根大山、开荒种树。

  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李学亮的家乡就位于山脚下的鲁家滩村。祖辈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李学亮心中有一份对土地的坚守。

  2000年,李学亮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让退休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当时村里鼓励开荒开矿脱贫致富,李学亮几经思量后,毅然决然地向村里提出要承包荒山种树。“我相信保护土地能孕育财富,还能留住绿水青山,我要为乡亲们探索一条可持续的致富道路。”

  开辟一片绿水青山,这就是李学亮想要的退休生活。2004年,与村里签订承包合同,他走进了方圆500多亩的大山。

  从鲁家滩村到山上,道路崎岖难行,十里路往返要走四个小时。每天带着干粮上山,中午饿了就吃口干粮喝点水。他开春上山、初冬下山,每年在山上劳作的时间近9个月。

  为了节约时间多干活,2012年,李学亮在山上建起了土坯房,由每天往返变为每周往返。开荒很艰苦,最难的是山上没水。水是李学亮从山下村里买来,再雇农用车拉到山上。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以及村里拆房补助的近百万补助款。李学亮在山上种植了柿子、苹果、梨、花椒、杏、桃、李子、核桃等多种经济林木。每到果子丰收的季节,红红的苹果、黄橙橙的柿子、透亮的京白梨……昔日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财富山”。

  在这片山上,飘扬着两面红旗:党旗和国旗。往山顶走时,李学亮总爱回头望望。“常年独自一人在山上,难免感觉孤单寂寞,看到火红的党旗、国旗,感觉与党、与国家离得特别近,特别有干劲、有精神。”2005年,承包荒山种树的头一年,李学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山上竖起了党旗和国旗。

  “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做点事,发挥积极作用,增添正能量。咱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工作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

  2019年,李学亮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李学亮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朝入党,一生为党。不计个人得失,为党和国家奉献终身”,这是李学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永葆的初心。(郭寿)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