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擦亮“中国野生食用菌之乡”金字招牌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8-08 10:31:48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时下,正是云南野生食用菌大量上市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正通过在易门举办“第15届中国·云南野生使用菌交易会”(以下简称“菌交会”)搭建的桥梁,将交易的各种野生菌、人工菌等特色产品发往四面八方。

  对于首次入滇参加此会的广东精诚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峰来说,通过7天时间了解易门举办“菌交会”的规模和品尝了菌子的美味后,发出不需此行的感慨。

  目前“菌交会”虽已结束,但多天来菌子交易不断刷新的“数字温度”仍在高涨,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野生菌、人工菌采购商持续扎根此地,正以不同价格采购着菌农刚从山里拾回的菌子。

  易门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菌交会”从7月20日至27日期间,8天时间仅野生食用菌交易达1620吨,实现交易金额达1.249亿元。

  建基地促进菌子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易门县紧扣打造“绿色食品牌”,将食用菌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主导发展产业。

  在此基础上,易门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切实规划了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资源及区位优势,实施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一个菌产业、一个菌子小镇、一个菌交易(博览)会、一个菌文化中心“四个一”的目标,县里相继出台了“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等的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县委书记吴渔琛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易门规划,纵向上,按照“野生食用菌稳产增效、人工食用菌增产增效、加工业提质增效”的思路,强化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快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促进冻干、保鲜、罐头、速冻、精粉、保健产品等食用菌精深加工的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食用菌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厚植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而横向上,则培育三产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拓展产业功能,将食用菌生产特色与休闲旅游、科普、文化、餐饮及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经济,创新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方式。

  通过“一纵一横”,易门菌子特色产业逐步构建起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凸显、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菌乡易门”品牌全产业链。

  在基地建设方面,易门德桦菌业、易门山里香食品、易门丛山等企业人工菌栽培、仿生野生菌栽培等基地建设已近万亩,各种大棚超过千个。

  如今在易门县浦贝乡浦贝社区西冲组板栗基地的林缘野生菌子园内,挂满板栗的树下,一丛丛肥美的北风菌、鸡油菌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但个头大,分布也较有规律。这是云南易门山里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开发的林下套种“野生菌”。

  公司董事长杨海泉告诉本报记者,板栗树下种植的这些“野生菌”,是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培育结出的硕果。

  杨海泉介绍,林下套种“野生菌”自去年开始,一共有120亩山地。山地里原本种植的板栗亩产150公斤,亩产值为3000元左右。

  套种了这些“野生菌”后,“野生菌”亩产有300公斤至400公斤,每亩山地收入能达6000元。

  创品牌为“中国菌乡”注入“活力”

  多年来,易门在如何利用区位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上不断创新,做足品牌文章,使易门在举办第一届“中国·云南易门野生菌交易会”,第一次获得“中国野生菌食用之乡”美誉等方面,就显示出该县创品牌、搭桥梁、促交易等的独特魅力。

  易门县山川秀美、气候温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野生菌资源,盛产牛肝菌、干巴菌、鸡土从、松茸、青头菌、鸡油菌、虎掌菌等野生菌种类达200余种,年均蕴藏量1000吨左右,被誉为“中国野生食用菌之乡”“野生食用菌美食之乡”。

  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易门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品牌,不仅制定出台相关发展措施,还通过举办关于野生食用菌方面的各种会议,提升了易门的知名度。

  这位负责人表示,易门先后荣获“野生菌研发应用基地”“云南省特色餐饮发展示范县”等称号。

  在当地生态庄园、农家乐和包山养菌场,游客们采菌、吃菌、体验山野风光,畅游龙泉河、游览龙泉森林公园和易门野生菌博物馆。

  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是易门县围绕“菌乡易门”品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一县一业”建设,打造“云菌”产业和“绿色食品牌”,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自2005年7月,易门县被省商务厅授予“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以来,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累计吸引省内外展商及游客293万余人次,实现菌类交易量1.68万吨、交易额近10亿元。

  同时,易门通过以交易会为平台,15年时间成功实现签约投资和贸易项目达319亿余元。

  通过举办“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使得“菌乡”的品牌知晓度较高,已形成了云南野生食用菌的品牌,易门作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和集散地之一的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已成为集会展交易、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省际综合商贸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推动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易门县政府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增效益带动山乡菌农共同致富

  近年来,易门在围绕“一县一业”规划布局,通过“建基地、创品牌、强加工、兴文旅”等措施,为带动全县菌农增收致富开辟一条新的通道。

  8月3日上午10点,刚从山里拾回菌子,背着一箩筐菌的李恩红就到了位于公路边的野生菌收购点,最终1公斤白葱菌和5公斤红葱菌给他带来了460元的收入。“30亩自留山一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拾菌收入。”李恩红对这个既有收入,又不耽误农活的营生十分满意。

  收购点的老板张云平是远近闻名的野生菌经纪人,他三个收购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购400公斤左右,通常他的鲜菌早上还在铜厂,晚上就上了昆明人的餐桌。

  近年来,他为了能让采购的菌子卖个好价钱,还建了冷库,为的就是将野生菌保鲜后,反季节销售。

  张云平的另一重身份是包山拾菌大户,其所承包的500亩山林每年都给他带来十余万元的收入。

  用他的话说,包山拾菌最大的优势是小菌不采,所以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自家山里的牛肝菌、干巴菌正是长势喜人的时候,尽管收购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张云平每年都不忘去“菌交会”凑凑热闹。

  在易门,像李恩红季节拾菌、平时忙农活和张云平一样包山拾菌的菌农不是少数,张云平说,每年一到拾菌季节,各乡各村有组织按有关部门规划进山拾菌的菌农达到成千上万人次,收入最高的菌农每个季节能实现3万至5万元。

  县林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山区农户拾菌850余吨,涉及农户1.2万余户3.5万余人,实现收入7700万余元。

  而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的野生食用菌交易量达6510余吨,交易金额3.2亿余元,为生产加工企业组织原料2000吨以上。

  特色餐旅规模化、产业化,以“菌火锅”“菌全席”为主并独具地方特色的食用菌饮食文化逐步形成,有菌火锅餐饮店40余户、加工销售食用野生菌餐饮店70余户,年收入达3亿余元。

  如今,“菌乡”因此成为易门除“滇中水城”外的又一张响亮名片,而持续举办多年的“菌交会”无疑为打造“菌乡”名片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吴嵘  记者 张珂)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