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7-22 16:52:0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我国农业科技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科技成果实现“点石成金”——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在不久前举行的春大豆新品种专场拍卖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8个大豆新品种经营权以3000万元转让给竞拍企业,科技成果实现“点豆成金”。日前,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7个创新团队正式入驻三亚,展开科研育种工作。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超过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已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1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迈入第一方阵,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

  科技引领农业不断升级

  盛夏时节,蓝莓、杨梅让人垂涎。近年来,特色浆果产业年均增速达30%,成为重要的乡村特色产业。但是,由于浆果采后保鲜难度大,损失率高达40%至50%,且在加工过程中品质易劣变,营养流失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郜海燕团队研创了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使得腐烂率降低50%。这项成果在去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今年以来,成果加快应用于主产区和浆果加工企业,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农业不加工,到头一场空”。过去,受制于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普遍同质化,精深加工不足,加工转化率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针对加工的科技短板,全国300多家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农产品绿色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形成了4大类、22个中类、57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加工技术在全程冷链、精深加工、营养健康等领域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提升。上半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

  科技引领农业迈向设施高效,让“菜篮子”生产打破了季节和地理限制。近年来,我国农业设施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快发展,高光效低能耗LED植物工厂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推开;立体高效密闭式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技术进展加快;集装箱生态养鱼、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等绿色模式逐步优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第一大国,设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达44%,保障了周年供应。

  随着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融合,智能农业装备加速应用,自动驾驶、农业机器人和无人农场异军突起。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介绍,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每千米垂直误差小于3厘米,无人飞机植保提升作业效率超过60倍。在智能农机、无人机植保服务、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等领域,我国占全球产值比重超过30%。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待强化

  “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整体跃升具有多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说,部分前沿和交叉领域基础研究和底盘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高效集成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亟待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亟待提升,涉农科技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有17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名录,数量占全国八分之一;畜禽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数量达19个,居全国第二位。但是,该省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江苏省农业农村部门分析原因时认为,长期以来,江苏农业科技与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高校,院校间相对独立、分散,存在“资源孤岛”现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同时,农业科研市场导向不明显,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导致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辐射面不广。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方面也面临常规技术多、高端成果少的情况。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的一份报告显示,受科技管理条块分割体制和成果立项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各研发单位重复投入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低水平科技成果多,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少,有效供给不足。在品种培育上,高产品种多,专用品种、特色品种、高附加值品种少;在技术研发上,单项常规种养技术多,综合配套精深加工技术少;在农机装备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高,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低。

  日前,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截至目前,吉林省已建成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观测试验站等29个。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已建成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成果中试及转化平台,但缺乏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区域性平台,现有平台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高效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与农业大省地位不匹配。农业科技人才薪酬水平相比其他省份缺乏竞争优势,本土培养的部分领军人才留不住。

  持续激发创新体系活力

  在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化镇新庄村的长洪农庄,葡萄挂满枝头,早稻和南酸枣苗竞相生长,加之无人机精量技术的应用,让农庄在果香稻香之外又添“科技香”。这离不开科技服务团。

  江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开区科技服务团牵头人吴南生说,去年,经科技服务团努力,江西省作物学会与长洪农庄签订作物科技服务合作协议,在村里建立科技服务站。一年多来,科技服务团和服务站为农庄提供了水稻新品种、猕猴桃良种、南酸枣种苗,实现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双赢。

  在位于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的鑫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个花菇见证了企业两年来的创新努力。从外购菌丝菌棒,到成立科研团队,自主培育菌种、生产菌棒,经过多次试验,花菇科研团队终于确定在当地生长的适合温度湿度,实现“南菇北种”。如今,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可及时调整温度湿度,达到两季出菇的水平。公司负责人王明岐介绍,现已建成9个大棚,采摘、烘干、物流等环节都顺畅。接下来,将开发花菇加工技术,生产花菇酱、花菇面条等,扩大花菇产业效益。

  周云龙说,近年来,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全国共有农技推广机构5万家,约50万人,65%左右有大专以上学历,75%以上有专业技术职称。各地积极探索完善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进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引导扶持多元主体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要持续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活力。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以及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一体推进的协同创新体制。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打通田间地头到实验室的逆向创新链条,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