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云南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新机遇、新优势,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和资政研究院院长韩斌认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效能,未来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巨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RCEP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良机正当其时。
立足云南特点、挖掘云南优势、形成云南特色
记者:云南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也面临诸多机遇,如何立足自身情况,实现跨越发展?
韩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云南仍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突出的表现。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战略层面涉及云南的不下20项,要立足云南特点、挖掘云南优势、形成云南特色,找准契合点,形成政策合力,重点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以大开放赢得云南大发展,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性重大变局中主动作为。
主动服务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云南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要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老经济走廊建设。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云南要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围绕“五通”,以沿边地区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短板,以口岸、国际产能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加快政策联通、规则联通、标准联通的探索创新,在疫情防控、产能合作、基础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才交流、“人民币走出去”等方面巩固和拓展前期成果、继续谋划一批战略性优先项目和示范项目,特别是注重加强民心交流和文化相通,通过不断涌现的“共赢成果”,让有关国家和民众更加理解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让参与的企业和民众不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
记者:云南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从而加快推动形成全省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韩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一方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为云南发展更好地构筑基础。从1999年—2018年西部大开发的20年间,西部12省(市、区)的经济总量增长了约11.6倍。如贵州增长了近15倍、重庆增长了12倍、云南增长了9倍,特别是为西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加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提出要打造成都和重庆西部经济增长双核、打通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持川滇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
另一方面,要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主动作为。滇东北、滇西北等区域发展较为滞后,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深入推进,金沙江流域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延伸区域,滇东北、滇西北的昭通、大理、丽江等非沿边地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人口来看,昭通位居全省各州(市)第三,约占全省人口总量约12%,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比重不到5%,人均GDP更是位居全省最后梯队,大理和丽江则是处于全省发展的中下游梯队。
因此,要抓住国家政策红利,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地对内对外开放的有益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云南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尽快找出云南在人才、产业、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物流等方面的堵点和痛点,破解昆明一城独大的困境。加快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合作,打通融入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内外通道,建立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机制,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除昆明外,加快建设曲靖、昭通、文山、丽江等内联外通的次区域合作中心,从而加快推动形成全省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将比较优势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合作优势、发展优势
记者: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云南而言,如何围绕产业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韩斌:从云南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怒江、昭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等地脱贫人口可能因多种原因返贫。另一方面,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薄弱、农业人口众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云南,对内对外的开放发展、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要加快补齐内外联通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将比较优势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合作优势、发展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产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形态升级,加快构建产业合作走廊、交通能源走廊、商贸物流走廊、人文交流合作走廊,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软肋加强、增收途径拓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彭波)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