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头雁”

来源:经济日报 2024-06-04 10:46:5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已超过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

  “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

  应用场景更丰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行动主战场,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分析,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5G、6G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性能计算持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在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主任巫彤宁表示,我国拥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能够从优化供给水平、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同时,广阔的制造业领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芯片研发设计和工艺制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亟待建立、核心高端专业人才不足;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保护企业的核心数据和知识产权成为各方关注话题。

  “下一步,要围绕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层技术,加快推动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突破;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体系;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等机制。”陶青说。

  在巫彤宁看来,推动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应通过建立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健全和推广人工智能相关行业标准,开展技术研究与验证,促进技术的统一和互操作性,加强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与产业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方面,单志广建议,推动建设覆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行业技能人才、中小学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型技能培训,引导劳动者进入数据标注等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岗位;积极开展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赋能效应更明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拥有一定的数字化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优化研发设计过程,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控水平;基于历史数据和专家知识,开展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和技术产品的迭代趋势,进而辅助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企业持续创新。”巫彤宁介绍,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可实现优化物流路线和车辆调度,确保货物能够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送达。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设备预测性维护,结合工业互联网和5G技术,实时监测、获取设备运行数据,推算出设备故障出现时间,减少生产中断风险,为制造业带来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陶青表示,工信部将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融合应用,大幅提升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智能化水平。针对国民经济影响大、带动能力强、数字化基础好的重点行业,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

  “要实现制造业关键环节、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需要做好场景挖掘和业务流程标准化。”单志广认为,生产、质检、库存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关键环节,往往具有重复性高、数据量大、决策复杂等特点,适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在质检环节使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自动检测。

  显示面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关键制程都需要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拍摄图片,进而识别相关缺陷。以前用人工进行缺陷分类,整个流程有100多个制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工和时间。为降低人力成本,格创东智联合TCL华星开发了AI视觉检测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片的识别分类。在大幅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减少了90%的检测人员,一天可以检测300多万张图片。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人员易疲劳、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产业生态更完善

  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单一技术力量是有限的。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应用需要结合5G、云计算等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首先,需要建立高速的5G网络、大规模的云计算资源和先进的人工智能基座。其次,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能够集成来自生产线、供应链、市场等方面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必要输入。可以利用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在制造设备和数据中台之间构建起数据传输桥梁,确保数据实时传输,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结果的设备反馈提供坚实保障。”巫彤宁说。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同样认为,以“公共云+AI”为代表的技术体系全方位赋能和支撑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另一个明显特征。公共云是突破高端芯片瓶颈的最优路径,通过高效连接异构计算资源,突破单一性能芯片瓶颈,协同完成大规模智能计算任务。要将“公共云优先”战略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避免芯片“挤兑”现象,警惕各地“小散多”一哄而上地建设算力中心;要将数据中心利用效率作为数据中心建设考核指标,扭转数据中心“重建设、轻运营”“重投入、轻绩效”的建设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还需要良好的产业生态作为支撑。“应重视产业联盟组织对于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研究与创新、加强合作交流、参与政策和标准制定与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巫彤宁表示。

  据介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AIIA联盟”),已有成员单位超千家,在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强化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AIIA联盟自2023年起,每年度发起十大先锋案例征集,甄选出具有高价值、标杆性、真落地的行业典型应用实践,更好地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建设一直是业界重点关注方向。“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开源生态系统,鼓励科技公司加入开源生态建设,推动开源社区、开源基金会等平台与高校、企业、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研究;举办开源大赛,选拔优秀人才,展示创新成果,传播普及开源理念。”单志广说。(记者 李芃达)

责任编辑:杨莉昆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对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提出要求,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2024年06月04日 10:38

据统计,自今年1月1日至5月31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货物列车7578列,运输货物836.8万吨,同比增长15.1%

2024年06月04日 10:27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6月3日介绍,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

2024年06月04日 08:47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将推动尽快出台《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过去5年,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倍。2024年一季度,跨境电商进

2024年06月04日 08:44

自然资源部出台了《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项目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

2024年06月04日 08:40

日前,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牵头起草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规程》获农业农村部批准立项。该标准的制定将是我国首个稻鱼鸭综合种养

2024年06月04日 08:37

6月的清晨,永仁县尼白租水库天蓝水碧、岸绿景美。

2024年06月04日 08:33

技术送到田间、义诊走进家门、戏台建到村头……我省把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作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助力

2024年06月04日 08:29

近日,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4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件事”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动义

2024年06月04日 08:27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省级种业阵型企业名单,根据企业资产实力、育种研发、创新成果、市场规模等情况,决定遴选云南金鼎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为省级

2024年06月04日 08:24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