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资产寻接盘 银行迫切“卸包袱”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7-12 10:33:5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包括不良资产在内的特殊资产,对银行来说是“包袱”、是压力,但在那些以收购特殊资产为生意的投资机构眼里,这是他们的“淘金场”——带着变废为宝的希望冲进这个场子,不断修炼处置能力,发掘价值,寻求收益。

  记者从业内调研了解到,多家银行近期都在发力特殊资产出表渠道的拓展和创新,积极举办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投资机构面对面交流,不少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券商踊跃参加,积极加入“朋友圈”,共同发力建设链接上下游的特殊资产生态圈。

  “银行将特殊资产出表的需求这两年确实比较迫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信贷快速增长的周期中形成了不少特殊资产,如何处置好这部分资产,快速回笼资金,减负前行,成为当下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面对特殊资产估值定价难这一行业性堵点,银行以及下游“淘金者”们不断求索解决之道。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

  相对于不良资产,特殊资产在银行领域还算是一个稍显小众的术语。其实,特殊资产的范畴要更广阔一些。“特殊资产不仅包括违约债权,也包括一些没有违约但价格产生波动以及偏离了应有价值的资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是特殊资产中最主要部分。

  近期,多家银行通过推介会等形式向投资机构推介多种特殊资产,抵押物覆盖商业房产、工业厂房、土地使用权、住宅性房产等,以及信用类的个贷类资产包、信用卡资产包等。以某股份行近日推介的一个普惠业务资产包为例,该债权转让规模近5亿元,涉及45笔贷款,资产覆盖了五级分类的全部类别,包括正常类2笔,关注类7笔,次级类17笔,可疑类5笔,损失类14笔。随着2023年相关监管政策首次将关注类贷款纳入不良资产转让范围,今年各大银行转让的资产包里,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414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将呈现加速趋势,预计整体处置规模会出现阶段性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可以快速压降不良率,将腾出的信贷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企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管理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时机并不是在违约之后,而是在实质违约发生之前。在资产价值发生重大变化时介入,不仅能有效降低违约发生的可能性,也能大幅减少违约造成的损失。因此,真正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对象,不应局限于已经发生违约的不良资产,还需要扩展到仍未出现违约,但价值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了重大变化的资产。”曾刚说。

  “银行不良处置渠道有多种,主要一块是银行自己核销清收,还有一块就是把它卖出去,比如卖给AMC(资产管理公司)。”曾刚说,上一轮信贷快速增长周期中形成的不良处置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而且特殊资产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特殊资产处置需要树立动态的长期概念,即通过对经济周期的把握,在不同周期实现资产价值的挖掘和配置,对银行业而言,长期持有及在未来重构是一个方向,银行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挖掘特殊资产处置的价值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专家表示,不良资产处置对于时效性要求非常高,时间与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如果能够在资产转为不良资产前介入,资产的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

  个贷资产包备受关注

  “银行经常会组织特殊资产推介活动,特别是股份行和地方性银行。”北方一家AMC资深项目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最近比较关注一家股份行的卖断式个贷资产包,相比反委托式,收购方有很大主动权。估计竞争会比较激烈,这个很考验接盘机构的处置能力。如果洽谈顺利,我们作为优先方,会跟劣后方合作收购。我是做资产处置出身,做了十来年催收和诉讼相关业务,纯电催还是有局限的,拿了这个包主要看劣后方的能力了。”

  个贷特殊资产投资是今年的热点之一。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市场上银行转让的个贷资产包有不少是反委托式。

  “银行有不良率方面的考核,所以在关键时点前要把一些不良资产转让出去,但是AMC不见得愿意接。那就有一个反委托,就是AMC将它买下后重新委托给银行,让银行自己去收,相当于不良清收责任还在银行手里,AMC只是当了一个时点上出表工具,帮银行把不良率指标粉饰一下。”上述资深人士说。

  “卖断式处置对接盘方要求高,需要有高超的风险处置能力才可以赚钱,在价值发掘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该人士说。

  一家股份行资产保全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整体看,正常的包成交价比起拍价高(溢价空间)10%至20%是有可能的。”

  该股份行人士解释道,溢价空间、起拍价在同业里面也有较大差异:银行内部催收比较严格,诉讼执行前期都做得很细,其资产包溢价空间就会被压缩;银行诉讼清收、非诉讼清收比较松散,其资产包在市场就比较有吸引力。

  “房抵贷之前炒得特别热,最近两年相对理性了。大家又开始涌入投资个贷不良。炒得太多的话,价格就上去了,没有了盈利空间。”上述人士说。

  近日,银登中心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显示,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明显提速,挂牌量和挂牌业务规模环比出现大幅增长,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业务规模更是激增5倍多。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银行特殊资产剥离和表外资产回表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考虑到地方中小银行改制重组,银行不良贷款仍将保持惯性增长态势。未来一段时间,特殊资产不管从供给端,还是从交易端,增长趋势都将持续。

  发力“生态圈”建设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特殊资产处置业务分工不断细化,专业性日益增强,单一机构难以覆盖,需要聚合资源、形成合力。建设“生态圈”,构建特殊资产处置行业链、畅通处置路径,成为业内加速探索的方向。

  “围绕特殊资产交易链的各个环节,与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建立了合作机制,可为各类资产交易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产品与服务,助力提升项目的成交率和竞价率。”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与全国资产管理公司及各地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增强在特殊资产处置领域的服务能力。

  广州市6月发布的《广州市推动特殊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若干措施》也提出,构建特殊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新格局,打通特殊资产流转堵点、难点,提升特殊资产处置效率,其中特别提出建设特殊资产多元服务归集、投资大数据共享利用、跨平台对接、跨区域合作的赋能服务平台,为各类特殊机会资产提供“线上+线下”、全链条、全周期、市场化、专业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多家银行表示,将沿着生态化方向,推进特殊资产经营。

  对于生态圈各方,目前的主要难题是定价(估值)问题。业内人士表示,特殊资产本身有“标的类型异质化、资产范围不清晰、未来收益不确定”等非标属性,其清收处置往往受到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估不好、估不准、估不快是特殊资产估值所面临的三大难题。”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殊资产估值定价一般就是模拟处置回款,这是不良处置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行业采取了一定的技术赋能手段,多是对个人业务比较有效果,对公业务上的技术应用还差一些。”北京某银行资产保全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而与个贷领域相比,对公领域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更大,清收更加困难。

  特殊资产的处置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折扣收益、资产增值和整合收益。“淘金者”要想淘到真金,“火眼金睛”、打造科学估值体系、自身处置能力等因素缺一不可。能否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资产,成为特殊资产投资成败的关键一步。

  “我们构建了自己的估值模型,用于资产包评估。”多家地方资产管理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一直利用内外部手段,加大对估值体系的完善和升级。

责任编辑:杨莉昆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引导下沉服务、健全本土培养、强化评价激励、吸引返乡创业……

2024年07月12日 10:06

从即日起至12月,对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实、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不断线就业服务。

2024年07月12日 10:00

我国成功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

2024年07月12日 09:44

今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已正式启动。国家医保局7月11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2024年07月12日 09:40

7月1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到省应急指挥部调研,并出席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24年07月12日 09:33

商务部将持续跟踪各地雨情汛情影响,全力支持相关地方解决好生活必需品保供困难问题。

2024年07月12日 09: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

2024年07月12日 09:27

目前,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已在全国建设105个国家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和385个国家级“向日葵亲子小屋”。

2024年07月11日 17:58

租客才住一周就遭驱赶,房东迟迟未收到租金,中介携款跑路……

2024年07月11日 17:54

中国通信学会10日在京举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一项新成果的发布吸引了业界目光。

2024年07月11日 17: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