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为了因茶致富的七彩梦想
——云南茶叶主产区应对疫情影响、促产业升级
云南是我国大叶种茶主产区。茶业一直是该省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省内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云南2020年春茶产销遭遇严峻挑战。为保护茶农利益、巩固脱贫成果,西双版纳等滇茶主产区政府联动企业,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力保少数民族茶农利益。
茶商进不来,又遇人工荒
茶叶,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据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76万亩、茶叶总产量43.1万吨,均居全国第2位。全省共有茶农600万人,涉茶人口约1000万。
其中,每年春茶的产量约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春茶采销状况,对产业全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西双版纳等主产区的春茶采收遭遇两大困难,即外地茶商不能进山收购,外地、外籍劳工无法上山务工。此外,云南省今年又遭遇罕见干旱天气,这也为春茶采收增添了难度。
受这些因素影响,西双版纳州今年的春茶销量及茶农收入,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老班章、新班章、南糯山等地部分茶农的销售营收降幅,甚至达到50%以上。
政、企同想办法,力保茶农收益
作为云南乃至全国代表性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双版纳118.8万的常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达78.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9%(2018年统计数据)。仅重点产区勐海县境内,就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等25个民族。
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而言,茶叶一直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截至2019年,西双版纳州全州茶园总面积131.05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177亿元,从业人口36.2万人。勐海县茶产业综合产值55.94亿元,茶产业税收3.9亿元,占县级税收的41%。
可以说,云南茶业发展的好不好,不仅关系着扶贫攻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也有着重要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当地党委、政府积极组织茶农生产自救。州、县相关部门深入每一户茶农家了解用工需求,登记后逐一进行解决,调动、组织人力帮助茶农采摘,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在茶商短期内无法进山的情况下,带领茶农创新营销模式,接轨互联网时代,广泛使用“直播带货”等销售手段。勐海县常务副县长杨佛海化身主播,为勐海茶代言,帮助茶农、茶企解决卖茶难题。
政府引导下,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与茶农共度时艰。
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知名茶企之一。目前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厂区70余个茶叶初制所签订原料收购协议,辐射茶园面积10万余亩,带动茶农1000余户。
今年,在自身经营亦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企业筹措近千万元资金,按照“只高不低”的价格原则,投入春茶收购中。
在有“普洱第一村”之称的老班章村,哈尼族茶农李向荣告诉记者,2019年自家春茶销售量为200公斤,收入200万元左右。今年销量虽然下滑,但七彩云南的收购均价保持在12000元/公斤,保障了自己售茶的利润水平。
“从2007年落户西双版纳起,企业员工便和茶农摸爬滚打在一起。茶农既是合作伙伴,更像是兄弟姐妹。虽然企业自身因疫情面临经营压力,但我们还是决定尽全力保护好茶农的利益。”七彩云南品牌创始人、诺仕达集团党委书记任怀灿说。
据了解,除保持收购价格不降,七彩云南还派驻专业人员,对茶农进行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的标准化技术指导,确保当季茶叶的品质安全,共同维护滇茶品牌形象。
成就可喜,产业仍存短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其促动的消费升级,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近年来水涨船高。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少数民族茶农们通过种植茶叶,逐步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贫困过往,踏上幸福安定的小康之路。
在勐海县新班章、老曼峨等村寨,十年前还是石棉瓦、木头盖的吊脚楼和泥土路。如今,在政策帮扶以及七彩云南等茶企带动下,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各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明亮洁净的别墅,很多人家购置的名牌汽车不止一台。不少茶农还在县城购买了住房或门面,子女在县城乃至省城昆明读书上学。
据《2019年勐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勐海县累计实现2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出列,7278户2855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1%。“因茶致富”在这里已不是梦想,而是随处可见的现实。
然而,成就喜人的同时,云南茶产业依然存在制约其未来发展的短板。
首先是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理念欠缺。茶叶加工同质化严重,仍以“饼、砖、沱”为主,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率低,在烘培、保健品等领域尚为空白,未能跟上现代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
其次,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步伐滞后,行业监管、检测联动机制有待健全。部分茶区以及七彩云南等头部企业虽建立了古树茶标准、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但打造云茶品牌的支撑力依然不足。
此外,产业基础性人才支撑不足。茶叶企业、初制所等专业技能工人占比小,专业大户、种植能手比重低。专业的营销人员亦严重缺乏。
产业链现代化升级,锁牢致富成果
作为第一产业中附加潜力值最高的品类,茶叶如何把握消费需求与营销方式的快速变化,完成从地方特产到高质量品牌的蜕变,成为全面小康后摆在云南茶产业面前的新课题,而西双版纳州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产业升级,需要科技作引领。西双版纳州近年来大力扶持茶叶研究机构,加强茶叶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应用研究,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做到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开发”,实现云茶资源的利益最大化。
针对茶农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州、县政府近年来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合作,加强了对贫困群众种茶、制茶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升本地茶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目前,通过抓好茶叶绿色种植、加工,培训,仅勐海县就已有19545名茶农(其中建档立卡户5000余人)掌握了种茶、制茶的标准化技术。
近年来,云南茶业加快了标准化进程。2019年,在产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七彩云南庆沣祥制定了行业首个古树茶标准,并为旗下普洱茶产品制订“身份ID”,即从采摘、加工、包装、储运、流通和销售所有环节实现信息透明化,向消费者提供“从茶山到茶杯”的全程追溯。这样一套数字可信体系,有力促进了云南普洱茶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提升产业品牌化程度上,当地政府积极拓展互联网等销售与传播新渠道,提高全国大众对普洱茶的正确认知;加强对普洱茶品质的管控,打好“生态、绿色、安全”三张牌,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新充老、恶意炒作等破坏和影响普洱茶形象的行为和企业;持续加强对普洱茶名优品牌的的支持力度,推进品牌建设。
在发挥企业作用层面,政府鼓励茶企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当地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种茶贫困户增收脱贫。
“全面小康后,我们企业将继续在政府引导下,保住致富成果,不倒退、不反复。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茶产业自身的品牌化发展,有赖于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采购总监李文顺说。
在布朗山七彩云南有机茶庄园,来自红河、楚雄、普洱及西双版纳州本地贫困农民近180余人,定居并工作在这里。七彩云南不仅为茶农支付人均2000/月的稳定工资,每户还提供免费的独立住房。子女处于义务教育期的,按月给予定额生活费补助。庄园还聘用周边傣族村寨农户100余人参加茶叶精拣,带动了周边新班章、老曼峨等村寨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茶农迁徙、流动务工的后顾之忧,今年3月,由云南省光彩事业基金会与七彩云南品牌共同成立的“云南省光彩事业与诺仕达 七彩云南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在西双版纳勐海县设立首个“儿童之家”,旨在提升茶农子弟课余学习机会,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精准扶贫以来,仅勐海县茶企和合作社就开创务工岗位2.15万个,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612名,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全县120家茶企、合作社与5791户建档立卡户签订茶叶收购协议5940份,各茶业企业在贫困村收购茶叶1000万元以上,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