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不良商家诱青少年“入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08-31 11:03:5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也要创造条件做”。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在暑期竞争白热化的医疗美容市场,部分商家不顾医疗原则,一边在社交平台用“做不了学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一边用“1元医美”等营销擦边球引人“入坑”,医美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专家认为,医美低龄化趋势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也给其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建议通过立法规范未成年人整容行为(弥补生理缺陷的除外),对于违反规定的机构进行严惩,从源头上避免公立医院“关正门”、市场机构“开后门”。

  “要变美,先变鬼”?

  “如果你不长痘痘就好了。”高中时,经常有同学们这样评价余贝,这样的话成为她心中的“一根刺”。

  为了改变,2000年出生的余贝从高二开始跟着妈妈在一家日式医疗美容机构做皮肤护理。

  上大学后,她根据某个App的推荐,把大学城附近评分高的医美机构几乎都体验了一遍,包括微针祛痘、点阵激光治疗等。最近,她计划尝试上万元一次的热玛吉,因为朋友圈的一位“医美大佬”说效果非常神。

  同样是“00后”的施嘉惠,在参加播音主持的艺考时得知考试对容貌有要求,就动了整容的念头。父母最初坚决反对,但经不住她两年间频频诉苦、软磨硬泡,最后才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和资金支持。

  施嘉惠说,她先后打过瘦脸针和玻尿酸,每针在2500元至3000元,满18岁后做了隆鼻手术,目前累计医美消费约9万元。

  “手术全麻并不疼,但术后几天只能用嘴呼吸、脸很肿。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变美先变鬼。”她在某视频网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历程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5万。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医美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想变美的人最后都能如愿以偿,有些甚至适得其反。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的民事判决书,1998年出生的张某某在未满18岁时,在母亲陪同下前往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做了双眼皮切开术,术后出现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并发症。

  第三方机构鉴定认为,该美容机构对张某某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与被鉴定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教唆青少年“撒个娇”博取家长支持

  人民网《2020医美行业舆情报告》提及的七大“痛点”中,“整容低龄化”赫然在列,记者调研发现,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部分商家为牟利,广告轰炸、传播力强、渗透面广。记者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多家医美机构客服的朋友圈里,看到大量针对青少年的医美广告,例如“高考结束,私信我改变,给大学同学来个一见钟情的感觉吧!”

  宁波和平博悦美容医院客服小徐表示,假期很多孩子咨询医美项目,譬如割双眼皮、隆鼻、切痣,还有微针、光子嫩肤等。有很多人问如果遇到家长不同意怎么办时,小徐的回复是“撒个娇试试”。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整复外科负责人说,商业利益驱动下,各种夸张、欺骗、诱导性的“美丽话术”漫天飞,比如明明是开双眼皮,却说成是解决“倒睫”或“上睑下垂”,导致医疗行为的严肃性被严重忽视。

  “无论手术是否成功,给孩子们带来的危害都很大。如果成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医美‘上瘾’;如果失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这位医生说。

  二是机构鱼龙混杂,青少年成“抢人”新战场。“超微小气泡1元起,水氧活肤1元起……”在一些公众号或网络平台上,原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医疗美容产品均以超低价格出售。

  这种低价医美营销背后往往有坑。在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匿名网民投诉称,在网上看到痘博士的体验宣传,说只要15元。结果去了后被带到主任办公室,拿仪器做检测,说痘根很深,需定制一年的治疗方案,费用要八千多。

  得知这名用户是学生后,又鼓动其用手机和身份证下载了一款名为云易花的App办理分期贷款。“感觉迷迷糊糊就被洗脑了,现在还要还贷款。”

  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心主任曲燕表示,随着医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营销手段不断翻新。“美容贷”被整治之后,“1元医美”等营销噱头开始冒头,主要是为了吸纳更多客源上门、促进消费。

  “很多孩子没有经济自由,这种商业手段对该群体很有效,但低价医美背后往往是违规经营的医美机构,不少医美项目在未成年时做会导致身体受损。”曲燕说。

  三是部分家庭教育观念存缺陷,未能对孩子形成正确引导。2002年末出生的刘涵,参加高中毕业典礼后一口气做了埋线双眼皮、填充耳垂、填充下巴三个医美项目。“除了双眼皮是我自己想做的,填充耳垂和下巴是妈妈和医生的建议。做完后说我是男神,侧颜无敌什么的。”刘涵说,他清楚做医美有一定的风险,但又觉得“只是微微调整一下”,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些网络剧、综艺节目也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剧目中,频频出现锥子脸、大眼睛、双眼皮的“网红脸”形象,可能会使未成年人陷入“颜值即正义”的认知误区,并把整容看作成功的捷径。

  “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要“整形”

  在调研中,不少专家认为,在审美意识尚不健全、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时期,过早接触医疗美容不合适也不合理,亟待相关部门出手规范,补上制度上的空白。

  上述三甲医院整复外科负责人表示,他在门诊时劝退过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医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2岁。可是离开正规医院,那些已经充满执念的孩子甚至父母也会想办法去其他渠道,看不见、统计不到的才最让令人担忧。

  “有人说,我有生理缺陷,不及早做会影响升学求职怎么办?实际上,在医学实践中,哪些属于医疗美容、哪些属于整形修复,是可以明确界定的。”这位负责人表示,正确区分医疗美容和整形修复,为立法规范医美低龄化行为提供了依据。

  比如,先天性血管瘤、兽皮痣等影响容貌的皮肤疾病,可以做整形修复,在年龄小一点的时候祛除。

  但有的医美项目在未成年时做会导致身体受损,比如腋臭手术过早做会影响汗腺的正常代谢,隆鼻手术可能存在假体移位、变形等一系列后继问题。

  法规暂时空白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建议排摸和严惩超范围经营机构。有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其中15%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而非法经营的医美店铺数量更为庞大。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对于美容机构在设立时的经营范围要严查,同时开展不定期检查,对于违规“踩线”的超范围经营的场所进行严厉处罚。

  “容貌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且这种焦虑与压力还愈发在年轻群体中蔓延。部分家庭教育也对此推波助澜,导致孩子认为整容才会变美,美了才有价值,不美的人生就不完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就指出,相当多的整容广告里包含低俗价值观,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有可能引导其付诸实践,需要在监管上形成合力。

  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李青峰说:“要通过各种媒介让青少年意识到,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之前,与自己的脸‘斗争’,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很可能耗掉整个青春。”  (记者  何欣荣、龚雯 参与采写:张思睿、陈杨)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