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经济日报原标题:全国总产量达2729万吨,增长3.9%——早稻增产:奠定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早稻是我国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稻产量增减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一定影响。今年我国早稻扭转了连续7年产量下滑态势,实现了增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倒春寒、洪涝灾害等严峻考验,早稻如何实现增产丰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
在地处鄱阳湖之滨的江西南昌蒋巷镇大田现代农业基地里,中稻已进入扬花期。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泰晖告诉记者,他今年流转了1.5万多亩土地,种植双季稻1万多亩。今年早籼稻水淹受损严重,亩产只有900斤左右。早籼稻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收购价格每斤1.30元,有效弥补了产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另外,南昌县政府给予种粮大户每亩70多元的双季稻种植补贴。综合来看,今年种植早籼稻收益还算不错。
稻谷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品种之一,早稻在我国稻谷中占比在14%左右。近年来,我国早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从2015年的8573.1万亩减少到2019年的6675万亩。
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和增产是今年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从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今年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了“双增”。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26万亩,比上年增加451.1万亩,增长6.8%;全国早稻总产量达2729万吨,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早稻丰收为保口粮、稳物价、提信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郭军博士说。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人认为,今年早稻生产虽然受南方部分地区严重洪涝灾害不利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得益于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全国早稻实现了增产。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多措并举助力早稻生产,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早稻主产区各级政府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全力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加强组织农资调运,逐户引导抛荒地复耕,大力推广机耕、机插、无人机直播等技术,积极鼓励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全面推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效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市场化收购成为主导
目前,全国主产区早籼稻已进入收购旺季。能否把丰收的早籼稻收储好,确保颗粒归仓,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今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多措并举推动市场化收购,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
在中储粮南昌直属库,总经理鄢朝阳正在忙着组织早稻收购。鄢朝阳说,早在6月份他们就做好了早籼稻收购各项准备工作,7月23日他们就开库收粮,一方面按照市场价开展中央储备早籼稻轮换收购,一方面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截至8月20日,中储粮南昌直属库辖区各委托收储库已收购最低收购价早籼稻3.7万吨,中央储备早籼稻轮换收购已完成68%。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早籼稻主产区市场化收购活跃,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化收购比重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7月13日全国早籼稻价格为每吨2160元至2740元,平均价格为每吨2371元;8月10日,全国早籼稻收购价格为每吨2160元至2900元,平均价格为每吨2529元。从7月13日至8月10日,早籼稻价格平均每吨上涨158元。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8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早籼稻66亿斤,同比增加8亿斤,其中托市收购6亿斤,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90%。
在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户根据市场行情择机售粮,是实现种粮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没有粮食仓储烘干设施的江西崇仁县马鞍镇种粮大户刘迎春来说,在田间地头把粮食卖给“经纪人”是惟一选择。存储环节是粮食生产的终端环节,也是种粮赚钱与否最关键的环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早稻增加的面积主要是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但是,受资金、用地等问题制约,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干仓储中心的心愿无法达成。因此,国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粮食仓储设施用地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将有助于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最大化。
多举措增强生产能力
尽管今年早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回升,但粮食安全这根“弦”还是不能松。郭军认为,要多措并举发展早稻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增强早稻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早籼稻生产,关键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江西把早稻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今年首次将粮食和早稻面积、产量目标分解到设区市和县(市、区),各地进一步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户,早稻种植面积超过1800万亩,扭转了早稻种植面积连续8年下降的趋势。湖南省财政部门按集中育秧面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育秧成本补助,重点支持提供早稻机械化育、插(抛)秧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财政继续扶持一批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种粮大户。
与此同时,加强对抛荒撂荒耕地治理,确保早稻种植面积。耕地是保障早籼稻生产的根本。今年春耕时节,各地把整治耕地抛荒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例如,广西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防止耕地抛荒责任挂钩,对弃耕抛荒耕地超过2年(含2年)的,暂停发放该承包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待其复耕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
发展早籼稻生产,关键在于推进生产机械化和经营规模化。产量低、效益低是很多农户弃种早籼稻的关键因素。邹泰晖认为,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是解决农村“谁来种地”和提高早籼稻效益的根本途径。
发展早稻生产,关键要依靠科技找出路。今年各地加强了优质早籼稻品种推广。同时,一些主产区推广早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等关键新技术、新方法。如湖南省在今年春耕生产期间,在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支持发展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广西千方百计扩大早稻播种面积,积极引导种粮农民恢复双季稻种植,大力推广“早稻+晚稻(再生稻)+马铃薯(红薯)”等种植模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