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更安心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8-06 11:03:1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多部门共同印发指导意见,放开参保户籍限制,推出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更安心

  近年来,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出租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为灵活就业注入新的活力。

  日前,人社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平台企业规范用工、合理承担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的重点。

  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系统规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文件,《意见》出台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迎来哪些利好?记者进行了采访。

  灵活就业吸纳就业作用凸显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2020年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达8400万人,其中有大量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表示,新就业形态以互联网平台作为组织方,将分散的灵活就业组织起来,赋予灵活就业新的内涵。

  在此背景下,灵活就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分析,新就业形态具有门槛低、容量大等特点,为老人、残疾人、贫困劳动力等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杨伟国表示,新就业形态可共享、可兼职的特性,让本职工作不饱和人员能够通过平台获得更高的收入,拓展了劳动者的增收渠道。

  不过,新就业形态在促进就业创业、拓宽劳动收入渠道的同时,也存在着劳动关系不明晰、权益保障有欠缺等问题。

  由于平台往往采用众包、业务外包等方式来组织劳动者提供劳动,许多劳动者因劳动关系不明晰而不能享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这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旦遭遇工伤、疾病等,容易陷入生活困难境地。

  张成刚表示,《意见》的出台及时补齐了制度短板,健全了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既有助于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

  这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劳动者与平台关系的界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灵活、平台用工灵活,有大量的隐蔽型雇佣等新情况,《意见》提出,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要求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等,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这些要求创新思路,既考虑现行法律框架和制度措施,又能破解平台经济中平台与劳动者关系不明确的问题,界定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应的劳动保护责任,及时回应了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张成刚说。

  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意见》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用工方式的确认和规范,为平台用工管理和平台用工争议处理提供了政策依据,是《意见》的创新之处。

  创新制度,多措并举,织就保障网

  如果说平台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的界定是基础,那么如何让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

  张成刚认为,此次《意见》明确放开户籍限制,这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融入就业地城市,更安心地工作。当然,此项政策在个别超大型城市可能难以一步实现,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放开。

  “积极申请!”听说广州市取消了外省籍和本省跨市流动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门槛,带货主播龚龙强第一时间打开网站填写申请,“我手下还有好几个主播,我也转发给他们,这个政策太好了。”

  龚龙强老家在广东省惠州市,他告诉记者:“直播带货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劳动强度大,竞争也非常激烈。”龚龙强说,自己在广州打拼6年了,由于户籍限制一直未能在广州参保。

  据介绍,广东省于5月份出台文件,取消外省籍和本省跨市流动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限等限制条件,为异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大开参保方便之门。同时,广东省大力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便利,整理归集了账户建立、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待遇申领等各项涉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的现行政策,方便灵活就业人员明晰政策,及时办理参保缴费。

  《意见》还明确提出,强化职业伤害保障。将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平台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近年来,外卖小哥等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受伤时,在缺少工伤保险的背景下,多数平台企业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实现其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但与工伤保险相比,商业险普遍附加值低、保障力度较小。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人社部正在积极研究出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相关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优势,在工伤保险制度的大框架下,解决职业伤害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此次推出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采取政府主导、信息化引领和社会力量承办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意见》鼓励平台企业通过购买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提升平台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水平。

  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针对劳动者最为关注的收入和休息问题,《意见》强调,企业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并完善休息制度。

  记者采访的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表示,为获取工作机会和更好的收入,自己的工作时间往往超过8小时,劳动强度较大,并缺乏休息的制度安排。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调查发现,65.67%的全职骑手每日工作时长超8小时,37.32%的外卖骑手每月基本不休息。

  对此,《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健全最低工资和支付保障制度,推动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动行业明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科学确定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印发文件,要求网络餐饮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网络餐饮平台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要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意见》要求,平台企业在制定和完善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奖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时,应充分听取劳动者代表等意见,并将结果公示。

  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总工会已经成立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工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建会入会专项小组,全力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建会入会工作。近日,全国总工会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力争到2022年12月底,全国新建各类基层工会组织24万个以上、新发展工会会员1600万人以上,其中新发展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群体会员800万人以上,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这一系列新举措出台落地,我国将逐渐建立起适应平台用工形式和劳动者就业特点的劳动权益保障新机制,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取公共服务大幅优化。(记者  李心萍  洪秋婷)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