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减负放权这十年:激发人才活力点燃创新激情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3-28 14:54:31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实现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

  不久前,这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重大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面对成绩,该所所长马延和研究员这样感慨:“我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人员有种韧劲,更是因为院里给了我们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最终结果论成败,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做下来。”

  宽容失败,鼓励探索,更多从“0”到“1”突破的背后,是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厚植创新沃土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烦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到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从减少“填表”“贴票”到将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时间上升为法律,拆障碍,破藩篱,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政策红包”密集发出,激发了人才活力,点燃了创新激情!

  1.科研经费改革:尊重规律 给予更大自主权

  “我对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这一政策点赞!”作为农业一线科研人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深有感触。他记得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向社会公开发布。随后三个月内,科技部就出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财务管理新办法,此后,“揭榜挂帅”项目也随之推出。“落实国家方案,科技部不光行动迅速,给出了具体政策‘套餐包’,还形成了有效衔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基层单位落地执行,实实在在地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刘录祥说。

  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时间回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也是在那一年,《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016年的科研经费改革,解决了经费管理过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大家一直担心的‘每年经费来得迟,收得早’的问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陈填烽说。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2019年起,在批准资助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试点实行“包干制”,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由度;2021年,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改革,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25条“松绑+激励”措施。

  2021年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一项针对全国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科研人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出台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2.科研人员“减负”:保障时间 莫让桎梏扰创新

  预算编制对科研人员来说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科研行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做完一个国家项目,你就能变成一位财务专家。”而各类与科研相关的填表申报、评审评比等琐碎事务,更是成为科技工作者颇为挠头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201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1.0”),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

  2020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减负行动2.0”),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阻碍改革落地的桎梏,再次发力。

  “‘减负行动2.0’的出台,进一步放权于项目负责人,是一场及时雨!”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这样感慨。他认为,新政策充分放权于项目负责人,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最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公告陆续发布,为科学家配上好助手,也为高校毕业生打开一扇窗。“科研助理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满足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结构调整,解决高校科研人员‘有钱买米,没功夫做饭’等问题。”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为科研人员减负。大会现场,掌声如潮,诉说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鸣和感动。

  3.加大人才激励:完善制度 让科研人员安心探索

  “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要让科研人员安心进行科学探索,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的一番话,传递出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声。

  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支持力度,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启动的53个重点专项中,有80%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将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举青春之力集智攻关。

  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倍感振奋,他所在研究所育成的新品种白羽肉鸡和华西牛,均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科技部对破“四唯”等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政策的出台。“对于专门做畜禽资源、牧草资源评价的科研人员来说,如果用论文指标评价,他们很难晋升。改革后的综合评价体系能让这些科研人员的成果得到认可,科研经费的持续支持也得到保障。”张军民说。

  据统计,2020年2月以来,全国各省市共出台60余项涉及科技评价改革的文件,对破“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提出要求。瞄准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科技评价不良导向正加快扭转。

  改革行至今日,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世界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减负放权,松绑激励,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言:“我们改革的核心关键,始终是为科研人员搞科研、搞创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始终围绕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整体考虑,真正落在细微之处,真正让国家创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系统。”(杨 舒)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