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金融“活水”必须直面哪些危与机

来源:新华网 2020-12-08 16:17:5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五届新金融论坛”5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围绕“布局‘双循环’”“金控2.0时代”“新金融与新基建”三大议题进行深度分享。

  其中,在主题为“非常时期的金融责任与担当”主旨演讲中,多位与会嘉宾围绕如何促进金融“活水”灌溉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作了分享。

  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近年来,受中国生产制造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进入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时期。2015年至2019年,外贸进出口分别下降8%、下降6.8%、增长14.1%、增长12.6%、下降1%,明显大起大落。

  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在去年下降1%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8.4%。但自5月以后,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功,复工复产复商复业等进展迅速,外贸进出口形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10月份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3.71万亿美元,按美元计价只比去年同期减少0.8%,其中出口还增长了0.5%。中国今年外贸进出口有望实现正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萎缩10%以上,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货物贸易将萎缩9.2%。在全球贸易大幅度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却出现了逆势增长态势。

  于学军分析,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中国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尤其是以电子消费产品为代表的生活类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更具有产业链、供应链的明显优势;二是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并率先恢复生产。而不少东南亚国家因难以扼制疫情的蔓延,以致许多生产无法组织恢复。所以,有不少订单重新转而投向中国,出现所谓的“爆单”现象;三是与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有关。

  据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利用外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同比明显增加。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的托管面值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38.3%。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同1929年那场全球经济大衰退相比较,目前遇到的系统性危机,对全人类的警示是一样的。对这种系统性的危机,要有系统性的应对方式。要摆脱这种危机的影响,最根本的是世界回到多边主义的原则上来,前提是主要国家要恢复沟通,逐步恢复相互之间的信任。

  如何回到多边主义的原则?朱光耀提出了四点坚持:第一,要坚持和平共处;第二,要坚持开放和合作;第三,要真正的坚持多边主义的原则;第四,要坚持沟通与磋商。

  朱光耀强调,沟通与磋商是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商,才能够在彼此倾听的基础上,逐步加深相互了解,进而恢复信任,尽管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态势要求我国应该抓紧时间,利用每一个可能有利的时机来推进这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指出,只有进一步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对金融安全最大的保障,才能够提升金融聚集、分配、配置资金的功能,才能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才能支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王兆星提出了九大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打造金融人才优势。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加快提高资金配置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提升金融创新的能力。四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加快提升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快提升逆周期和抗危机的能力。六是进一步加强科学统筹规划与管理,加快提升金融科技与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七是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快提升国际资本聚集与配置能力。八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提升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的能力。九是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改革,提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疫情以来,得益于前一阶段金融科技的广泛布局和深入应用,中国面向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基础金融服务成功实现了非接触”和“不间断”,为中国抗疫情、稳经济、促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开展金融防疫工作贡献了中国经验。

  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经过疫情压力测试的金融科技行业,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从而更加充分地彰显其经济社会价值?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应继续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把守正作为创新的方向盘,把创新作为守正的动力源。

  具体来说,李东荣认为,应着力做到“四正”。

  一是着力做到“正心”。即发展金融科技应坚持良好的初心动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把金融为民、科技向善的基本理念落实到金融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

  二是着力做到“正位”。即发展金融科技应聚焦主业主责,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体系中找到并坚守合适正确的位置。

  三是着力做到“正言”。即发展金融科技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基本权利。

  四是着力做到“正行”。即发展金融科技应在依法合规、安全可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客户有效需求和传统业务痛点,稳妥审慎地开展各类业务和应用创新。

  非常时期,科技创新对金融行业,特别是金融机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重塑各行各业,金融行业同样面临来自科技的颠覆和挑战,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未来趋势,科技手段大量的简化了金融教育环节,降低教育成本,同时扩展了金融服务的受众群体,开辟了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这些科技创新已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三大深刻的影响。

  其一,科技创新推动了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变革,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加大对长尾客群的服务力度,依托科技手段搭建场景,利用信用数据积累开展线上新产品,使消费金融、普惠金融得以覆盖众多消费生活场景,精准服务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

  其二,科技创新促进了金融服务方式的优化和改进。通过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轻型化、平台化转型,金融服务全面实现线上化、场景化。比如银行,直销银行是传统的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化趋势,主动改革转型的创新探索,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触点,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线上的金融服务。

  其三,科技创新对金融制度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使金融风险的形态和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投资者保护等已成为金融监管的全新课题。监管部门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并积极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等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对于未来,黄宝新表示,进入经济社会新的发展阶段,金融企业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如何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从宏观层面看,金融企业要主动适应,并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中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从微观层面看,金融企业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有效满足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