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10月31日,由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方案》对农业生产、粮食储存、粮食运输、粮食加工、餐饮消费等全链条、各环节的节粮减损做出系统部署,并对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和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提出明确要求。
节粮减损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怎样的意义?应从哪些环节发力?如何推进节粮减损的科技创新?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节约粮食功在当代益在千秋
今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布实施,反对食物浪费历史性地由道德约束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治理层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食物浪费的法律,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之后较早对反食物浪费立法的国家。
此次,中办、国办印发《方案》,发布级别再次升格,节约粮食和制止浪费工作持续高位推进。
“《方案》对节约粮食、制止浪费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求,厘清了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制止浪费行动的主要环节、重点任务、关键措施和责任主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指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近6.7亿吨,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74公斤。“从数量上看,我国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但各行业食物浪费现象普遍,令人十分担忧。”成升魁告诉记者。
在成升魁看来,节约粮食、制止浪费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告诉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3—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1800万吨,相当于全国粮食产量的3%。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就可以完全弥补我国每年进口的主粮缺口。2018年我国在居民消费端(包括餐饮、食堂与家庭)的食物浪费总量就接近3500万吨,折合成粮食至少在4000万吨。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供给,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地下水资源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等问题都在发出警示。研究显示,每生产1千克食物意味着5.22千克二氧化碳、220克氮和40.56克磷的排放。
“因此,节约粮食就是节约了生产这些粮食所消耗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就是减少了向环境的额外排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灵恩说。
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整体谋划
现阶段,我国粮食损失损耗和浪费贯穿于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程度不同,导致损失和浪费的成因各异,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也不一样,需要分步骤、分重点递次推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过度追求“精米细面”的饮食误区。近年来,我国市场供应的大米标一米以上精度的大米(精米)占90%以上,面粉中特一粉和特二粉(细面)之和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过度追求精米细面,一方面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增加了能耗,降低了出品率。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明,为推动粮食加工节粮减损,农业农村部将聚焦几个“强化”,推动粮食加工行业减粮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粮食加工标准制修订,二是强化粮食加工数字化管理,三是强化全谷物产业发展,四是强化创新食品配送模式。
当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4%、98%、79%,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
“《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如果三大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全国就可挽回120亿斤左右的粮食损失,推进机收减损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收获机械、机手操作保持良好技术状态这两个关键要素,紧盯主粮作物和“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强化宣传动员、机手培训、技术指导、装备升级、质量管理、政策引导及服务保障,全方位提升粮食收获质量,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深入贯彻《方案》各项工作举措,以提升粮食运输服务品质、促进粮食物流降本增效为核心,着力优化粮食现代物流总体布局、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强化现代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粮食运输服务体系。
“要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
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减损降耗
实践证明,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负责人周冠华指出,《方案》明确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任务,更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将节粮减损工作引向深入。
周冠华分析指出,节粮减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粮食流通各个环节,需要全链条布局,围绕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周冠华分析指出,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突破绿色加工、适度精炼技术、高附加值制造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助力解决我国粮油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他表示,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为节粮减损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说,要围绕粮食收储、储藏、物流、加工、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减损技术需求,聚焦关键环节,持续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研发试验和适应用性研究,开发农户安全储粮新技术和新装具,积极开发低温储粮技术和储粮新药剂;推广粮食物流多式联运技术,探索粮食物流追溯技术应用;推广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高值利用技术研究,挖掘米糠、麸皮、玉米芯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有机原料的潜力。(记者 李慧)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