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既要通盘把脉,也要“打七寸”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1-02 14:39:4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10月31日,由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对外发布。《方案》对农业生产、粮食储存、粮食运输、粮食加工、餐饮消费等全链条、各环节的节粮减损做出系统部署,并对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和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提出明确要求。

  节粮减损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怎样的意义?应从哪些环节发力?如何推进节粮减损的科技创新?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节约粮食功在当代益在千秋

  今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布实施,反对食物浪费历史性地由道德约束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治理层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食物浪费的法律,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之后较早对反食物浪费立法的国家。

  此次,中办、国办印发《方案》,发布级别再次升格,节约粮食和制止浪费工作持续高位推进。

  “《方案》对节约粮食、制止浪费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求,厘清了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制止浪费行动的主要环节、重点任务、关键措施和责任主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指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近6.7亿吨,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74公斤。“从数量上看,我国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但各行业食物浪费现象普遍,令人十分担忧。”成升魁告诉记者。

  在成升魁看来,节约粮食、制止浪费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告诉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2013—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1800万吨,相当于全国粮食产量的3%。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就可以完全弥补我国每年进口的主粮缺口。2018年我国在居民消费端(包括餐饮、食堂与家庭)的食物浪费总量就接近3500万吨,折合成粮食至少在4000万吨。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供给,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地下水资源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等问题都在发出警示。研究显示,每生产1千克食物意味着5.22千克二氧化碳、220克氮和40.56克磷的排放。

  “因此,节约粮食就是节约了生产这些粮食所消耗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就是减少了向环境的额外排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灵恩说。

  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整体谋划

  现阶段,我国粮食损失损耗和浪费贯穿于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程度不同,导致损失和浪费的成因各异,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也不一样,需要分步骤、分重点递次推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有过度追求“精米细面”的饮食误区。近年来,我国市场供应的大米标一米以上精度的大米(精米)占90%以上,面粉中特一粉和特二粉(细面)之和超过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过度追求精米细面,一方面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增加了能耗,降低了出品率。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明,为推动粮食加工节粮减损,农业农村部将聚焦几个“强化”,推动粮食加工行业减粮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粮食加工标准制修订,二是强化粮食加工数字化管理,三是强化全谷物产业发展,四是强化创新食品配送模式。

  当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4%、98%、79%,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

  “《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如果三大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全国就可挽回120亿斤左右的粮食损失,推进机收减损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围绕收获机械、机手操作保持良好技术状态这两个关键要素,紧盯主粮作物和“三夏”“双抢”“三秋”等重要农时,强化宣传动员、机手培训、技术指导、装备升级、质量管理、政策引导及服务保障,全方位提升粮食收获质量,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深入贯彻《方案》各项工作举措,以提升粮食运输服务品质、促进粮食物流降本增效为核心,着力优化粮食现代物流总体布局、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强化现代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粮食运输服务体系。

  “要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

  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减损降耗

  实践证明,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负责人周冠华指出,《方案》明确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任务,更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将节粮减损工作引向深入。

  周冠华分析指出,节粮减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粮食流通各个环节,需要全链条布局,围绕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周冠华分析指出,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突破绿色加工、适度精炼技术、高附加值制造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助力解决我国粮油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他表示,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为节粮减损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说,要围绕粮食收储、储藏、物流、加工、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减损技术需求,聚焦关键环节,持续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研发试验和适应用性研究,开发农户安全储粮新技术和新装具,积极开发低温储粮技术和储粮新药剂;推广粮食物流多式联运技术,探索粮食物流追溯技术应用;推广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高值利用技术研究,挖掘米糠、麸皮、玉米芯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有机原料的潜力。(记者  李慧)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