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等贷款损失准备回归合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商业银行释放更多资金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贷款拨备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二者都是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承受和稳健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基本要求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要求为150%。监管部门之后对此又有所调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阶段性下调了中小商业银行相关监管要求,贷款拨备率为1.5%至2%,拨备覆盖率为100%至130%。
建立逆周期动态调节机制,是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应有之义。在经济上行周期相关指标可更高一些,鼓励银行多计提拨备,形成更充足的风险吸收能力,以便到经济下行周期时可发挥更大作用;在经济下行周期时相关指标可适当下调,减轻银行拨备计提压力,让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监管部门可根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贷款偏离度等因素,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因此,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适度降低,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稳健性。
从国际比较看,部分国家未将拨备覆盖率等作为监管指标,只是作为监测指标。作为监管指标的国家,拨备覆盖率普遍要求在70%至80%的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拨备覆盖率等监管要求有所下调,但从国际上看仍较高。实际上,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总体高于监管要求。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40%、196.91%,显著高于监管标准。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确有下降空间。
从理论上讲,拨备计提本身的确可以“以丰补歉”。在实际工作中,拨备计提有时也会成为银行调节利润的手段。银行不希望利润增速过高时,拨备可以多计提一些;盈利表现不好时,需要增加利润,拨备可以少计提。当然,较高的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可为银行构建较为厚实的安全垫,有助于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
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具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稳定银行利润增长。在拨备较高的情况下,让相关指标回归合理水平,方法之一是减少拨备计提,这将释放银行利润,减少银行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后顾之忧。二是有助于增强银行资本实力。减少拨备计提后银行利润增加,可以转增资本公积,用以补充一级资本,减少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约束。三是有助于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多处置不良资产将会消耗拨备,有助于银行减轻发展包袱,降低资本占用,增强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总之,推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回归合理水平,有助于银行释放更多资金,增强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高于监管指标,即可视为“合理水平”。当然,有条件降低的是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和优质的中小银行。对于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较低的少数银行而言,仍应加强拨备计提,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增强未来发展的稳健性。金融管理部门可根据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处置不良资产积极性以及资本充足性等因素,在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的区间之内,继续对不同银行采用不同监管要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不断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尤其是不良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平衡好防范经营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作者董希淼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