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创造价值”已经不是什么令人费解的观点了。然而,数据通过什么途径创造价值?如何整合数据、开放共享?公共数据是免费开放还是授权运营?在数字经济时代,诸多问题仍有待探讨。
日前,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第二届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高端峰会上,20多位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学者,与400多名参会观众共同对包括上述话题在内的诸多议题进行了研讨。
数据能改变城市
数字经济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热词。CCF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字经济50人论坛主任委员梅宏说,如果为过去一年选一个年度词,他会选择“数字经济”。
他说,2023年在国家层面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三件大事:一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也就是“数据20条”,在2023年正式开始实施;二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把夯实数据资源体系作为数字经济建设两大基础之一;三是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各地各行各业,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在不断显现。
江苏苏州一家注册资本仅有50万元的纺织企业,因为生产状况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从银行获得了210万元的贷款。在此次峰会的演讲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罗俊章列举了这个案例。他说,这是通过数据对企业赋能的典型案例。
据罗俊章介绍,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苏州一家银行合作,通过在当地纺织企业安装“数采盒子”,采集开关机时间、生产时间等数据,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和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银行提供不同等级的贷款利率和额度。
数据也能改变城市。
在四川德阳,当地一度面临人口红利消退、资源濒临枯竭、环保压力剧增等老工业城市发展的普遍困境。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场景,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老工业城市发现了新的机会。
“截至2023年年底,德阳市共加工生产了2000多个数据元件,累计交易金额将近5000万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德阳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该公司副总经理陆志鹏介绍说。
通过把现有数据归集起来加工成数据元件进行交易,德阳市实现了数据产业突破性发展。据报道,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内多地开展试点。
“数据作为新的生产力现在被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罗俊章说。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占比也越来越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说,目前数字产业的耗能占社会总耗能的3%左右,国际能源署估算,到2030年这个数字要达到15%以上。江苏昆山则已经“提前进入2030年”了,因为当地的6个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已经占社会总用电量的15%了。
促进数据要素化仍是国际性难题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据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到200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有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
拥有规模巨大的数据之后,怎样让数据更好地发挥价值?这是此次峰会讨论的重点。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数据要素的供给和流通还存在诸如隐私、成本、安全性等亟待破解的问题。
以政务数据为例,管晓宏引述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数据有1.5万类,累计共享的调用次数超过了5000亿次,208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规模是巨大的。”
对当下数据应用的状况,管晓宏说,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大家都想共享别人的数据,却不想让自己的数据被别人共享。这背后是安全性问题。
“受隐私保护与安全约束的新型计算范式,能不能保证数据可以用但不被看见?这是学界和业界研究较多的问题。”管晓宏说,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就能回应上述“只想共享别人的数据却不愿被别人共享”的忧虑。
解决了安全方面的顾虑,还要关注成本问题。蚂蚁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表示,目前,对数据进行加密、不同数据主体之间进行流通的成本还非常高。要突破相关核心技术,把“可用不可见”低成本地实现,此外还要降低计算成本。
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率先开展了探索。例如,苏州市明确支持开展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工业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都参与其中。
“构建数据要素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化仍然是国际性难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梅宏坦言,与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其独特性,诸如数据获得的非竞争性、数据使用的非排他性、数据源头的非稀缺性、数据价值的非耗竭性等。
“这使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涉及产权、流通、共享、定价、使用、获益、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无法因循既有的制度体系,也很难借鉴其他要素市场的模式。”梅宏说。
使用公共数据要坚持“数用不炒”
公共数据的使用成本是业界关注颇多的问题。以政务数据为例,管晓宏提出了几个问题:“政务数据是纳税人的数据,是免费共享还是怎么样?公共数据怎么交换?政府的部门数据拿出去,如果收费是不是合适?”
对此,各方专家看法不一。
从数据价值增值的角度,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提出了一个设想:能否参照中国的土地市场或资本市场,从政策和市场两端同时入手,在未来让数据市场形成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明显的价差?
于施洋认为,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是驱动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在吸收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防止不好的一面。“现在我们说‘房住不炒’,未来数据市场也要‘数用不炒’或者让它不要有太多的泡沫。”
李振华则认为,数据要素和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有很大的不同,它高度依赖具体的场景,其价值在不同的场景会发生变化,很难标准化,也就很难放到市场中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定价交易。
李振华建议,要处理好数据免费开放和数据授权运营之间的关系,能够免费开放的公共数据应尽量免费开放。“如果未来把所有数据都做成授权运营进行收费,会提高数据利用的成本。”
“我最怕提‘数据财政’了。”李振华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如果让数据成为政府替代土地收入的来源,那么这对数字经济是灾难性的影响。
李振华希望,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及数据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公平开放”,不让授权运营主体从一级市场到三级市场从头吃到尾。“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也不是国家想实现的数据要素的供给模式。”
不过,一个明确的共识是,公共数据应该让大家用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统计学与经济计量讲席教授陈松蹊说,过去十年间,我国在公共数据开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未来可以做得更好。(王鑫昕)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