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共塑优质卡品牌 多元卡产品体系促发展惠民生

来源:中国银联 2022-03-15 20:22:0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2003年8月,随着南京市商业银行成功发行梅花卡,中国境内第一张银联标准信用卡正式问世。自此,拥有统一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市场准则和风控体系的我国自主银行卡品牌——“银联”开始崭露头角。截至2021年,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发行超过7.7万款银联标准卡,形成包括乡村振兴主题卡、小微企业卡、无界数字银行卡、跨境返现卡、绿色低碳主题卡等在内的丰富的卡产品体系,并紧贴热点文化设计趣味横生、底蕴丰厚的多样化卡面,受到广泛欢迎。

  短短20年,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持卡人数量、交易规模分别是2002年的20倍、10倍、86倍。如今,银行卡更是成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创新电子支付业务开展的重要基础。

  从无到有 银联卡发展提速重要性凸显

  20年前承载联网通用使命的中国银联应运而生,旨在建设运营全国统一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制定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和标准。而正是这条联接银行卡的通路,引出了中国银行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2002年10月,银联成功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代码,推出“62”BIN号的银联标准卡,填补了国内银行卡市场长期以来无自主品牌卡的空白。新推出的“银联标准卡”与“银联标识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浓缩在银行卡卡面前六位的BIN号却代表了卡片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代表了银行卡业务处理和交易运行的一整套作业规则。此外,“62”BIN号具有全球通用性,生成的银联卡号具有唯一性,可服务于持卡人在全球范围办理消费、取现、转账等跨境业务。也正因如此,银联卡为后续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创新电子支付业务的百花齐放和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4年,银联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正式上线,银行卡发卡量和交易量呈现指数级上升。2011年,随着银联第二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的建成启用,银联系统的交易处理能力和安全性、稳定性均达国际同业领先水平,银行卡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工具和主要载体。

  此后,在国际上磁条银行卡向金融IC卡转移的新形势下,中国银联充分发挥自身在银行卡支付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引领银行卡产业革新,推进银行卡芯片真正实现国产化,持续提升银行卡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同时,让银联卡成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从简单到丰富 卡产品趋向多元满足多样化需求

  20年间,银联卡产品向分工更细致、技术更先进的阶段演化,银联坚持与时俱进,持续联合商业银行向市场推出一系列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银联卡产品,包括乡村振兴卡、小微企业卡和单位结算卡等在内的企业卡产品与包括银联数字无界卡、跨境返现卡、绿色低碳卡在内的个人卡产品交织汇聚成丰富、立体的产品线,基于不同支付场景特点提供特色服务,满足不同客群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白金卡、钻石卡等高端卡,还是返现卡、留学生卡、旅行通卡等跨境卡,抑或是低碳、动漫、赛事、国风等热点IP卡,根据不同消费者客群的特性、习惯和需求而打造的独具特色的银联卡产品,在凝结展现时代特色、文化内涵的同时,已全面覆盖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景。以银联卡为基点,银联深度挖掘消费动能,服务百姓生活,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从实体卡到无界卡 银联卡紧随数字潮流跨界革新

  近年来,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加快银行卡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2020年,首张数字银行卡“银联无界卡”正式发布,实现了发卡模式、管理模式、安全应用等方面的数字化,成为银行卡产业迈向数字化新阶段的重要一步。

  银联与产业各方以无界卡为连接点,搭建“无界+”场景发卡生态,推动银行卡产业加快业务创新与线上化转型,并与美团、华为、长沙地铁、京东等多个线上线下场景与生态开展10余项创新型“无界+”产品的研发,推动银行卡数字支付产品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持卡人提供新一代支付体验。截至2021年,银联已联合32家银行发行48款无界卡产品,累计发卡超过3200万张,该产品荣获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奖,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从共性到个性 权益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2013年,银联首次推出增值服务,针对不同客群定制个性化权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银联已于2022年全面建成集卡产品、权益、平台等为一体的银联卡产品和权益服务体系,为持卡人带来多样化、贴心的优质权益服务。

  银联针对高端、年轻、跨境、商务等重点客群,聚焦核心消费场景,打造覆盖运动、出行、健康、文娱等行业标杆权益,针对不同消费者及产品采取动态化、定制化升级措施,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的数据分析模型,将权益服务与用户用卡行为挂钩,先后推出面向全体银联卡持卡人的“Fun圈联盟”、“有礼开心花”动态权益活动,面向高端卡持卡人的高贡献价值体系“权益U享力”,面向年轻客群的个性化定制权益服务“花young定制礼”以及银联首创的绿色低碳卡“碳积分”模型,以智能化权益算法和多样化权益玩法推动银联卡权益与持卡人需求智慧匹配,赋能银行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银联把握时代脉搏,兼顾权益服务线上化趋势,基于内容优质丰富的权益资源定点库,充分发挥内部资源优势,建立云闪付消费券、互联网会员、商户代金券等热门权益线上一站式服务,并针对持卡人对境外服务需求快速提升的情况,整合优质权益资源,实现境内外权益体系及平台互联互通,而这也正是中国银联20年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侧写。

  从个人到小微 银联卡服务社会民生所需

  除了聆听市场所需,作为国有企业的银联,一直紧跟国家政策步伐,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联合商业银行共同打造优质产品及服务,践行自身企业社会责任。

  2018年,银联积极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深耕小微企业服务的号召,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发布了小微企业卡及产品体系,填补了支付产业服务小微企业的空白。为小微企业的支付结算、融资经营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核心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小微企业主享受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目前,银联已推动商业银行发行逾2200万张小微企业卡,服务小微企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9年,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及时推出乡村振兴卡,减免工本费、开户手续费、卡片年费等多项费用,附加免费农技咨询、涉农意外保险等多项特色服务,搭建了满足农村居民个性化需求的权益体系,满足了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有效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普惠的力度。截至目前,银联已经联合220多家商业银行发行乡村振兴卡,发卡量突破4700万张。

  2021年,为响应绿色金融发展与促进“3060”双碳目标实现,银联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陆续推出绿色低碳主题卡产品,以银联交易系统中企业和个人交易行为数据为计算基础,构建银联绿色低碳积分体系,引导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从第一张银联标准卡到现今融入数字智能的银联数字无界卡,在坚守“支付为民”初心与践行“联接创造价值”愿景中,掌间的银联卡,相伴经济民生20载。提升全行业支付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的同时,银联卡渗透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扩消费、拉内需、促增长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绘就丰富多彩的民生画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