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资本市场对于新股发行的认知,在注册制改革实践中不断转变与深化。
站在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两周年的节点回望,A股市场整体焕发出良好的融资功能。截至7月21日的数据显示,科创板311家公司合计首发募集资金总额为3805.85亿元。其中,中芯国际募资额最高,达532.3亿元。
2021年上半年,A股市场更是创出历史同期最高融资水平,且市场运行保持稳定,与过往一旦新股持续发行就出现的“扩容恐惧症”表现大相径庭。
剖析深层原因,买方约束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底层逻辑”对投融资生态的改变,二级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优化提高,机构资金、境外资金等集合投资、长期投资的发展,以及监管对市场乱象的“零容忍”等要素,皆是注册制对“扩容恐惧症”开出的“药方”。
谈“扩容”不再色变
2021年上半年,A股共有245家公司成功IPO,较去年同期的119家增长超过100%;募集资金逾21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这一数字亦为近10年来的最高值。
“目前,注册制改革试点已推行逾两年,大大提高了A股的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像非营利、VIE架构、同股不同权、分拆的企业也可以上市。”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在此情况下,IPO必然会加速。”
发行节奏提速的背后,企业上会步伐也在加紧。今年上半年,共有226家公司安排首发上会,较去年同期的154家增加超过45%。“以前是证监会一个口子审,现在是三个口子(证监会加上两个交易所)审,量自然多了。”有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在这226家公司中,拟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公司占比超过八成,二者作为上市主通道的地位越发明显。从新股IPO全周期来看,相较于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也具有显著优势。今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在注册制下,从企业受理到发行所用时间,仅分别约为核准制的49.42%、45.16%。
另一方面,“常态化”发行正成为注册制在新股供应领域改革的“题眼”。
据统计,在A股发展历程中,共出现过9次明确的新股发行暂停,暂停时间共1930天。
IPO被按下暂停键,是彼时解决股市下跌问题的短期手段。市场人士分析称,通过控制新股发行节奏、规模、价格,早期在提振市场方面之所以能够收到短期效果,与当时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规模有限密切相关。
然而,在企业上市从行政通道切换为市场通道的过程中,外界愈发认识到:通过暂停IPO来稳定、提振股市,“疗效”越来越弱,“副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适应今天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育、壮大、完善的要求。
正本清源,从谈“扩容”色变的思想观念抓起。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通过稳定化、常态化的新股发行预期,通过充足的新股供应,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价格。
投融资生态渐变
“IPO走向市场化,实际上是买卖双方的博弈过程。卖方融资,披露信息吸引买家是必然过程;买者投资,博取收益承担风险则须盈亏自负。”
在资深投行人士看来,我国发行市场偏向卖方的格局由来已久,其中既有部分制度因素,也与我国资本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特点分不开。由于此前存在发行人信息披露不完善、中介机构执业不严谨、市场制衡机制不够健全、投资者盲目炒新等一系列问题,买方约束一直是发行市场中的薄弱环节。
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科创板进行的一揽子制度创新,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建立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将新股定价权交给具备专业投资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设置保荐跟投制度,对券商保荐和定价形成强烈的资本约束;新股上市后前5日不设涨跌幅、有效竞价范围限制等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科创板上市新股中,既有首日高涨的情况,也出现了涨幅收窄甚至首日破发的情况,并对后续询价情况形成影响。
对此,前述投行人士认为,新股破发现象恰恰彰显了投资者理性回归、“买方约束”发挥作用的改革成果。发行定价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受到新股供给、投资者参与习惯、“新股不败”固化思维的影响,但在两年的运行实践中,科创板公司股价已逐步分化,网下投资者报价集中等现象趋于缓解,投资者转而更加注重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土豆卖土豆价,白菜卖白菜价。”有市场人士向记者如是形容注册制改革中加强信息披露的题中之义,即通过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尽职履责,向市场及投资者展现企业本来面貌,投资者据此作出判断和投资决策。
与此同时,注册制下全过程的监管视野、严格的问责机制等,也在推动着中介机构由主要服务发审、博弈闯关,转向服务发行人与投资者,尤其是对投行的价值发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始,其入口制度的变革探索,引发了出口制度深化改革的共振。自2018年末中弘股份成为首家面值退市公司以来,2019年、2020年沪深两市面值退市数量逐年攀升,成为退市市场化环境日趋成熟的最佳佐证。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有进有出才是市场常态,加大市场淘汰力度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有利于清除低质上市公司,提高整体上市公司的质量,这也是破除“扩容恐惧症”的关键所在。
双向扩容,开闸引流
投资端和融资端共同构成资本市场“活力值”的两极。随着注册制下越来越多企业登上资本舞台,如何开闸引流,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保障市场流动性、建设良好资本生态的重要议题。
日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公开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畅通各类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包括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比例和范围,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推进完善机构投资者税收、业绩评价、会计等配套政策安排,强化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等。
“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引入像社保基金、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之类的长线资金,有助于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引导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让市场以平常心来看待‘扩容’。”
此外,监管明确,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实现由管道式、单点式开放向制度型、系统性开放转变。
今年以来,科创板股票相继纳入沪股通标的、富时罗素A股指数、MSCI旗舰指数;同时,首只跟踪上交所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KSTR登陆纽交所,国际知名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管理者、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均成为科创板的国际投资者。
截至7月21日,外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666亿元,较去年底增加115%;外资持有流通市值占比为4.2%,较去年底提升1.2个百分点。
“扩容”不“失血”。事实证明,在注册制改革明确预期、理顺关系、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试点过程中,A股市场完全可以发展出自我平衡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功能得到有效激发。故更应坚定信心深化注册制改革,为市场更好发挥投融资等基础功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